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创新正是激活文化生命力的核心密码。“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仍需全方位创新释放文化活力,为民族复兴筑牢文化根基。唯有让社会主义文化在创新中焕发勃勃生机,才能真正建设起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强国。
坚守文化根脉是创新的根基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从殷墟甲骨的数字化解读到故宫文物的文创开发,从《唐宫夜宴》的古典美学重构到《只此青绿》的舞蹈艺术创新,这些实践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文化优秀因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诚信文化、廉洁文化等思想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杨新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同时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通过文化基因库建设、活态传承等方式,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绽放新光彩,为文化创新提供深厚底蕴。
科技赋能为文化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了众多文化新业态。数字技术让敦煌壁画突破洞窟限制,通过线上展厅走向全球观众;人工智能助力文艺创作,拓展了影视、音乐等领域的表达边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文旅场景,让游客实现与历史文化的近距离对话。我们应加快文化数字化转型,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创作、传播、消费各环节的应用,同时警惕技术带来的文化碎片化、过度娱乐化等问题,让科技真正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体制改革是释放文化活力的关键举措。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一方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通过社区文化中心、乡村书屋等载体,让群众便捷享受文化成果,同时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创作,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另一方面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经营主体,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文旅融合也是重要路径,通过打造特色文旅IP、开发研学旅游产品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开放包容为文化创新注入外部动力。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近年来,国产影视剧海外热播、网络文学海外走红,既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吸收了海外创作经验。我们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开放姿态参与国际文化对话,在引进优质文化成果的同时,推动更多兼具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文化产品“出海”。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海外文化中心建设等,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文化创新在开放格局中不断突破。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创新社会主义文化活力,既要坚守中华文脉的“根”与“魂”,又要善用科技、改革、开放的“器”与“势”。唯有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热情,让文化作品贴近时代、贴近人民,才能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作者: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 张晓雷)

当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