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宣传 > 四海声评

四海声评|上合为HE——一脉津城映照文明之光

“网事津评”微信公众号   |  2025-07-24 10:47:32

海河汤汤,禾穗飘香,荷风送爽,和韵绵长。当上合峰会的东风拂过津门,这座六百余年古城正以“HE”为脉,向世界展现与上合精神同频共振的城市基因。从海河的千年文脉到盐碱地上的稻香满田,从津南绿屏的生态画卷到市井巷陌的文明温度,天津正以最本真的姿态,诠释着“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上合内涵。

河·海河:千年文脉里的开放基因。“九河下梢天津卫,舟楫所聚誉海内”,海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天津开放精神的象征。自元代漕运兴盛,这条大河便见证着“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商贸传奇,孕育出“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包容气质。正如《畿辅通志》所载:“河海润泽,故人性尚气而重义”,这种开放胸襟与上合组织“尊重多样文明”的理念不谋而合。如今,海河沿岸的智能码头与历史风貌区交相辉映,恰似上合精神中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禾·小站稻:盐碱地上的共同发展密码。“一粒米中见天下”,小站稻的传奇始于周盛传引南运河水开垦盐碱地,如今更以“津原89”品种创造亩产1200公斤的奇迹。这不仅是《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的智慧传承,更是上合组织“谋求共同发展”的生动注脚。试想峰会晚宴之上,一盘以小站稻蒸制的“金珠玉粒”呈于宾客案前,粒小而浑圆、色白而透亮,入口软糯却富有嚼劲,这不仅是天津对禾下乘凉梦的诠释,也是“中国粮仓”的自信展示,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土地中的生根发芽。

荷·绿屏:津南生态画卷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七十二沽春水活,芦花深处泊渔舟”,天津在生态建设上的决心,让《天津志》中的水乡盛景在津南重现。盛夏到来,津南绿屏中的辛庄湾、海河故道、会馆村种植基地等千亩荷塘已成网红打卡地,睡莲与菖蒲织就的绿色锦缎中,东方白鹳、白鹭等多种鸟类翩跹而至。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330平方公里,占全市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总面积的44.8%,占全区总面积的85.1%,这片土地所遵循“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果则果”的设计理念正是对上合组织“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响应,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智慧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共识。

和·民心:一城烟火里的文明温度。“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天津人的“和”字,是五大道小洋楼砖瓦上的岁月刻痕,是古文化街泥人张指尖的传承温度,更是“您吃了嘛”这句问候里的人情醇厚。这座城市天生带着“礼之用,和为贵”的基因——从漕工共饮一碗大碗茶的豪爽,到邻里互帮修补屋顶的温情,再到如今市民自发学习多语种、整理市容的自觉,天津人的“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热情,升华为一种融入血脉的文明自觉。这种自觉,与上合组织“互信、互利、平等”的核心精神同频共振,恰如海河水系滋养万物,无声却有力。

合·上合:命运与共的时代答卷。天津与上合的“合”,是历史积淀与时代使命的双向奔赴。作为“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天津港的航线延续着明清“茶马古道”的商贸血脉;南开大学与上合高校共建的联盟,延续着“开眼看世界”的求知传统;海外鲁班工坊的设立,分享着“匠心传承”的东方智慧。这种“合”,不是简单的利益联结,而是《周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现代演绎,是天津作为东道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践行“垃圾分类我先行”的承诺,展现“礼让斑马线”的素养,传递“微笑服务”的温暖。当您在街上遇见外国朋友时的一句“Welcome to Tianjin”,在地铁上为外国友人让座时的善意微笑,都是对“我爱天津”最生动的诠释。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盛会不仅将写下上合组织发展史上的璀璨篇章,更会让世界看见一个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新天津!

津门风起,云帆高张。且看这HE之韵,如何在上合峰会的聚光灯下,奏响文明互鉴的时代强音!(作者:天津市津南区好网民 李斌)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