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宣传 > 四海声评

四海声评|法治“硬约束”培育文明“软环境”

“网事津评”微信公众号   |  2025-05-12 16:33:39

海河之畔,一座城市的文明脉动正与法治力量同频共振。自2019年5月1日《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以来,法治的刻度丈量着城市文明的高度,规则的刚性守护着市民生活的温度。这场持续六年的治理实践,不仅擦亮了津沽大地的文明底色,更以法治与德治的协奏曲,谱写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天津答卷。
立规矩:法治标尺丈量文明刻度。面对公共场所吸烟、广场舞扰民等“城市顽疾”,天津选择用法治思维破题。条例将“高空抛物”“占用消防通道”等37项不文明行为纳入法律规制范畴,像“公共场所衣着得体”等细致条款,更将道德倡导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规范。南开区某小区电梯内乱贴广告的投诉量从月均15起降至清零,河西区垃圾分类正确率提升至82%,数字背后是法律威慑形成的群体自觉。这种“负面清单+正向引导”的立法智慧,让模糊的文明概念变成清晰的行为指引。
聚合力:协同共治激活文明基因。法治文明的培育从来不是单兵作战。天津建立“文明积分”制度,将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善行量化存储,兑换公共服务优惠;和平区打造“文明观察员”队伍,退休教师、社区党员化身移动的文明探头;滨海新区开发“随手拍”App,让每位市民都能成为城市文明的“云监理”。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网络,使文明建设从政府“独奏”变成社会“交响”。数据显示,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六年增长2.3倍,印证着法治框架下的共建共治正在激活文明基因。
养气质:法治涵养铸就文明自觉。当河北区某餐馆老板主动撤下“禁止宠物入内”改为“宠物友好专区”,当红桥区大爷们自觉给广场舞音响加装隔音罩,这些细节折射出法治催生的文明质变。天津持续开展“文明条例宣传月”,创作法治相声、快板等特色普法作品,让生硬法条变成津味文化符号。南开大学社会学家指出:“当守法成为习惯,文明就成了无需提醒的自觉。”这种从约束到自觉的演进,正是法治文明建设的深层价值——让规则意识融入城市血脉。
站在六周年的新起点,天津的实践揭示着现代城市治理的深层逻辑:法治不是冰冷的镣铐,而是文明生长的支架;规则不是束缚的枷锁,而是自由的边界。当硬约束与软环境相得益彰,城市的文明高度就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每个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作者:天津市宁河区板桥镇 王新岗)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