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 因“绿”而兴——天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天津日报   |  2025-11-06 10:20:00

又到候鸟迁徙的季节,作为关键驿站的“京津绿肺”七里海湿地,陆续迎来东方白鹳、白琵鹭等大批“旅居客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加之金黄苇海映衬,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尽展。

如今,“绿肺”栖息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连年创新高,但曾经,这里因过度开发而“伤痕累累”,水质常年劣Ⅴ类,鸟类难觅踪迹……于是,一场力度空前的七里海湿地生态修复攻坚战打响,不仅让湿地焕然新生,探索出的“生态+”模式更激活了绿色经济:红瑶甘薯凭借优质水土的滋养成为“中国红薯大王”,“津沽七里海”系列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七里海音乐节等“农文体商学旅”融合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正是天津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向“绿”而行,因“绿”而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年。天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让绿色低碳、生态宜居、雅致精致、现代大气、文明有序、开放包容的新时代“美丽天津”底色更亮、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强化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移步闻香,近年来,津城百姓越发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所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这与“十四五”期间,天津全面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密不可分。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史津告诉记者,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倒“U”形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它揭示了一种规律:伴随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会日益严重,但当经济发展达到一个临界点后,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质量会逐渐得到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是把看似矛盾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拒绝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天津也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探索出一条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

在严格生态修复监管方面,我市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应用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开展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加强对疑似问题线索的核实与处理,圆满完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任务。例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就引入了全国首个“天空地”一体化生态巡护系统,全天候、立体化对湿地核心区进行监测。

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建立全市生物多样性统筹协调机制,打造临港湿地公园等13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5个区域入选国家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全市调查记录的鸟类增至475种,以东方白鹳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消失近30年的野生缢蛏也重现海滩。

在强化环境风险防范方面,我市完善生态安全协调机制、新污染物治理推进机制,建立覆盖全市1.5万家企业的危废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深化化工园区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南港工业区新污染物治理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试点,全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年使用量较2022年降幅达19.4%。

正因逐“绿”步伐加速,我市生态环境“颜值”提升,昔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变为绿色发展,很多无人问津的小乡村如今变成了热门打卡地,守护“满眼绿”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绿色低碳发展蹄疾步稳

说起“低碳”,它与天津渊源颇深。

2011年7月,我市被国家列为第一批低碳城市试点。2013年,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鸣锣启动,成为国家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2021年,国内首部以促进实现“双碳”目标为立法主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出台……

“十四五”以来,天津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节”尽所“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脚步,协同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绿色化、交通运输结构清洁化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2024年的数字显示,与2010年相比,我市单位GDP能耗(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指标)累计下降50%以上。”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副处长常文韬表示,这是天津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坚持把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径,作为空气质量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我市加快结构调整绿色转型,严把新改扩建项目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实施传统产业集群整体绿色化提升改造。全市煤炭消费较2020年下降155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28.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7.1%提高到13%。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8%,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内部短倒车辆、干散货码头短倒车辆全部实现新能源化。另一方面,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推进重点企业碳交易履约,碳市场连续10年履约率100%,创新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激励企业使用绿电、获减排收益1.4亿元,同时实现碳减排400万吨。

在一系列政策“红利”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升了绿色低碳发展意识,积极主动“追新逐绿”。

不久前,位于宝坻区大口屯产业功能区的天津市君利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利运输)完成了企业第二批电动重卡专用充电桩的安装,并投入使用。“我们自建的充电桩为企业带来‘绿色低碳且高效’的运营优势。”君利运输总经理刘海忠算了笔账:传统柴油重卡一公里成本约2.2元,天然气重卡在1.4至1.5元间,而新能源车使用企业自建充电桩充电,仅需0.7至0.9元。

“现在公司已有41台新能源重卡,预计年底将实现100台新能源重卡的投运目标。”刘海忠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正在规划建设1万平方米的充电场站,未来将对社会公众开放,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丰硕

今年,上合组织峰会的举办,让天津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其中,第六次上合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和代表团团长共商合作未来,天津的不少好经验、好做法让与会嘉宾印象深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生态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奥舒尔巴耶夫·曼苏尔·图尔森告诉记者:“天津在空气、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我们非常希望与之开展务实合作。”

天津是如何在污染防治攻坚上持续加力的?

蓝天保卫战方面,以固定源减排、移动源转绿为核心,推动全市4家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新能源机械保有量达到3万台,比2020年翻了一番多;全市绩效A、B级和引领性企业达到578家,较“十三五”末增加363家。碧水保卫战方面,持续开展建成区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短板,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一口一策”分类整治4700余个入河排污口。净土保卫战方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加强重点行业腾退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累计完成151个村环境整治、20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其中有不少“向绿向未来”的例子。静海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钢管产业基地,其钢管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但传统涉钢产业集群面临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偏低等瓶颈。践行“两山”理念,天津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没有对重污染的传统涉钢产业“一刀切”,而是实施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天津市典型行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制定技术指南(2024年版)》,以环境绩效升级引导涉钢企业向“绿”而行。

“制造业企业,谁主动向绿色转型,谁越先越快转型,谁就能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在竞争中占据主动。”静海区金利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玉坦言,“企业一次性投入数千万元进行绿色升级,新建数智化厂房、引进先进环保设备等,环境的改善也让企业收获更多新订单。”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为天津的绿色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表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降碳是源头治理,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扩绿是生态修复途径,为降碳减污提供自然支撑;增长是目标,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我们也逐渐走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特别是近5年来,全市生态环境持续稳定改善,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为‘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进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更高水平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津新篇章。”张弢说。(天津日报记者:史莺)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