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今有味:津派文化的多元魅力
|
介就是天津
|
天工开物
|
“链”上天津
|
“津”非昔比
|
百面绘天津
|
鲁班工坊环游记
|
见行见效 津彩绽放
|
2025夏季达沃斯前瞻
|
节气里的大美天津
|
四海声评
|
天津网络法治时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聚焦2025全国两会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天津网信系统实施“六项重点工程”
|
2025天津两会
|
2025上合组织峰会
|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
天开高教科创园
|
网信普法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四川资阳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钟一瑁在放学途中捡到一袋价值16万元的黄金首饰,原地等待不见失主后,他打电话告知了母亲。随后,孩子的母亲报了警,于事发当晚将失物一件不少地还给了失主。
最新消息显示,为表扬钟一瑁同学的优秀品德,资阳市委宣传部、资阳市文明办协调爱心企业等,为其送上多份“大礼包”。其中包含“学雷锋”新时代好少年证书、到高中毕业每年6000元的捐资助学金,以及周末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接受画画、音乐等课外辅导。
“好人应该有好报”,这在当前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如果真的对“好人”给予物质上的重奖时,有一些人对此却很不理解,认为如果在物质和金钱方面去奖励那些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人,性质就完全变了,也是对道德的一种侮辱,无疑会对头顶“好人”光环的他们抹黑。
在《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中记载了两件事,一是“子贡赎人”,子贡用钱赎回在别国做奴隶的鲁国同胞,按法律规定,他可以从鲁国国库里报销赎金,但他却不屑去领取;二是“子路拯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子路受牛”,说的是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人家送了头牛来感谢他,他毫不犹豫地收了下来。在一般人看来,子贡赎回奴隶不图回报无疑是“高尚”的,而子路救了人之后去接受一头牛的做法是错的。然而他们的老师孔子却认为,子路在救了人收取回报,能够让大家以后都去效仿这种做法,而子贡的做法不值得推广,无疑提高了道德门槛,鲁国以后没有再敢去赎人的了。
让好人不心寒,是我们社会的底线。而在给予好人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他们物质上的重奖,就是让这份善举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敬重,从而让社会正义、善良之声更响亮、更有力。这样,就能鼓励大家越来越多地去做好事、去成为好人,从而使这个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