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化 > 试点画廊

老城新治的“智”理探索 —— 红桥区“胜灾·HUI立方”社区示范点实践案例

红桥区

市委网信办   |  2025-07-17 10:05:47

一、点位情况

红桥区胜灾社区位于丁字沽零号路、一号路与向东道、阜新道交织区域,现辖2个自然小区,16个楼栋、65个楼门、1219户,目前为准物业管理,属中心城区典型的居住型老旧社区。社区现辖户籍人口4940人,现居人口2249人,其中60岁以上的787人、占34.9%;人户分离、出租转租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交织,周边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汇聚人员流动较大,加上紧邻北运河、德文大院等城中村、南大街零散拆迁地块,治理环境相对复杂、治理难题较为集中。

二、案例背景

推进智慧社区创建实践中,胜灾社区以实施市委“六治工程”为统揽,以深化区委“十个一”工作机制为抓手,坚持组织体系、治理体系一体严密,赋权赋能、减负减压共同发力,资源保障、队伍力量同步抓牢。聚焦社区职能定位、聚力群众所思所盼,突出“一老一小”两大群体、直面“养老教育”两大关切,围绕挖掘与激发智治支撑合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抓实“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网格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四大关键。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延伸治理平台能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关联市场成熟产品,搭建集“慧党建、汇治理、惠服务”的“胜灾·HUI立方”智慧社区运行体系,初步实现社区治理“最全大数据”、社区响应“最快见行动”、社区服务“最多跑一次”、社区治理“最长可持续”。

、主要做法

深化拓展全区“三级平台五级网格”治理体系“数据大脑”,以房屋和人口专题数据库为资源池,对社区各类网格内的6类、45项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为基础,持续推动“数字化+网格化+铁脚板”融合发力,加强数据汇集与运用,搭建起集约化、实战化数字“驾驶舱”。采取“数据联通+链接协同”,全路径全口径接入或链接与社区治理需求紧密的近10个关联系统(平台),推荐拓展与市场成熟的4个类别、21种智能家庭终端的融合应用。借助关联或铺设的系统(平台)48路各类视频终端、374套(个)水电气暖井等物联终端、25套生命体征智能感知设备等,拓展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应急管理等应用场景,将“看不见”的城市运行情况、变为“看得见”的传感监测数据。

聚合社区周边生活服务资源,引入政务服务、交管服务、零售服务等自助终端设备,实现4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社区现场办理。梳理汇总普遍关注的五大类、36项常用便民服务APP,利用移动PC端、网格员手机端等做好协助服务,实现“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依托街道新引入规模以上配餐企业运营优势,骑手小哥等专业配送力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幸福”味。采取“专业机构支撑+适老化改造+信息化服务”,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三合一”跨界融合养老模式,社区全年龄段家庭医生签约率57.3%、其中60岁以上达93%,建立“一人一卷”社区健康档案、实行四色标注分类管理,实现社区养老健康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分析、精确跟踪、预测预警,系统提升身边、家边、床边服务质效。

发挥社区党委“统资源、抓处置、强实战”职能,健全“网格流+自治流”分流响应处置机制,壮大“老街旧邻”等特色文明实践项目,探索志愿服务梯度积分赋能机制,引导、推动参与治理主体生产方式和居民群众生活方式转变,拓展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能效,使党的领导更加有力、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机制更加健全、治理效能更加高效,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有感服务”与“无感治理”深度融合。

四、工作成效

胜灾·HUI立方,坚持党建引领与科技赋能、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以数字化赋能拓展信息时代老旧社区治理路径,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基层治理体系,有力有序推动不同类别权属系统(平台)数据融合,推动社区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有成效,向着治理更智慧、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标迈进。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