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化 > 智慧城市

算力网络进入“毫秒时代”

人民邮电报   |  2025-10-23 10:56:31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梯次推进毫秒用算网络建设,到2027年基本形成全域覆盖、高效畅通的城域毫秒用算网络能力体系。这一行动被视为推动算网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举措。

算力网络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项行动的技术目标如何突破现有网络瓶颈?专项行动将如何重构产业生态?专项行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如何?针对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

重构算力网络时延体系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算力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数据显示,我国在用算力设施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高效调度、利用如此庞大的算力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科技领域的重要课题。

盘和林提出了以下思路:一是实现算力中心高效互连。例如,通过优化城域算力中心网络层级与互连拓扑结构,降低互连时延;又如,部署高速光传输系统,推广全光交叉设备,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为算力中心的高效互连提供坚实保障。二是优化算力资源的接入。例如,构建广泛覆盖的全光网络;又如,验证小颗粒光传送网(OTN)、确定性网络等新技术,提升入算专线服务体验,确保算力资源能够稳定、高效地接入需求端。三是提高算力应用的可达性。例如,优化算力中心内部的网络组网方案与协议,应用全光交换(OCS)、光电融合组网等技术,降低终端到服务器的时延,让用户能够更快速、更流畅地使用算力应用,提升用户体验。

盘和林谈到,专项行动从“算力中心毫秒互连”“算力资源毫秒接入”“算力应用毫秒可达”三个维度出发,对构建高速大容量、确定低时延、泛在广覆盖的城域网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我国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算力网络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算网生态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的当下,算力已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应用场景与用户规模正持续拓展。截至2025年8月,中国算力互联网消费级用户规模近千万。人工智能领域用算量居首位,工业计算、视频渲染、科学计算等场景用算量均呈持续攀升态势。

盘和林认为,专项行动的核心在于推动产业生态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型,构建起“设备—网络—算力—应用”的完整闭环,这将有助于打破产业内各环节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运作。

在传统模式下,设备商仅负责提供硬件,对后续的网络与应用环节缺乏深入参与;运营商专注于建设网络,与设备和应用的衔接不够紧密;应用方则独自开发软件,难以充分利用设备和网络的优势。

面对这一现状,盘和林认为,一方面要推动运营商转型,即让电信运营商向算力服务商转变,提供具备差异化时延保障的算网融合业务,提升运营商在算力时代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与产业协同,通过技术验证推动行业标准的统一,为产业内各方的合作提供规范和准则。同时,促进电信运营商、设备商、软件开发商以及用算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共同塑造“算网中国”的新格局。

让算力成为新兴产业关键支撑

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并非单一维度的技术革新,而是一场涵盖多方面的综合性变革,它涵盖了从算力中心实现高效互连到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深度协同,再到新兴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全方位进程。

盘和林强调,专项行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技术升级,更在于通过提升算力复用率与孵化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具体而言,在提升算力利用率方面,盘和林提到,要积极鼓励数字企业使用算力,提高算力复用率,降低用算成本。在赋能重点行业方面,聚焦制造、金融、交通、医疗、教育、文娱等关键领域,推动算力与产业深度融合,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也进一步提高了算力资源的复用效率。在催生新业态方面,盘和林认为,应着力推动AI、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前沿创新应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前沿技术的落地将催生出全新业态和商业模式,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盘和林直言,算力网络建设的最终目标,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产业发展,而当前最迫切需要算力支撑的产业,大多集中于新兴产业领域,算力的有效供给将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