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的当下,开源正成为重构产业格局的核心驱动力。从 DeepSeek引发的技术热潮到Manus智能体的创新实践,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开源模式,正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全球AI产业进入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作为中国科技企业开源实践的典型代表,华为与产业界共建的鲲鹏、昇腾计算产业生态已形成强大号召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鲲鹏昇腾开发者累计超665万人,吸引软硬件合作伙伴8500余家,完成解决方案认证超2.28万个。自2019年起相继开源的openEuler操作系统、MindSpore人工智能框架、openGauss数据库,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运营模式,正构建起自主创新的基础软件体系,国内在操作系统、AI框架、数据库领域的创新力量显著增强。“开源开放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传承。”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李晓东在解读AI生态发展时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开源开放的技术架构,通过全球开发者的协同创新释放技术潜力,这也是中国AI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路径。在算力层面,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云数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郑宏强调,开源生态对提升算力效率具有关键作用。他分析指出,开源技术不仅通过创新解决方案降低算力成本,更推动AI开发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从单一模型研发转向覆盖硬件适配、算法优化、场景应用的全系统创新,垂直领域的技术渗透速度显著加快。随着开源模型性能的持续提升,闭源技术体系正面临定价策略调整压力,技术普惠化趋势不可逆转。“更大规模的模型研发、更精准的行业智能化服务,必须依赖开源开放的技术路线。”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在分析产业趋势时强调,唯有通过开放式创新,才能实现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构建繁荣的产业生态。当前,中国正从国家战略层面强化开源布局,从“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开源社区发展”,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基础设施写入重点工作,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开源技术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这种支持不仅加速国内技术成果转化,更通过“共享智能红利”的理念输出,为全球AI产业注入协同发展的中国动能。随着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全球化社区的深度参与,开源模式正从技术共享平台升级为产业创新共同体。在算力版图重构与智能经济转型的双重机遇期,以开放姿态构建的中国开源生态,正成为驱动全球AI产业迈向普惠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