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那么,从“互联网+”行动到“人工智能+”行动,这变化意味着什么?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到底加了什么?面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人工智能+”如何加?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分别对应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需求,它们的实施与提出不仅体现了我国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前瞻布局,也展示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逐步取得的引领地位。从技术发展轨迹来看,互联网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基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曾明确指出“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方向,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若干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实际上,“人工智能+”所依赖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度学习等技能都需要“互联网+”提供平台和数据支撑。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为“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成果深度融合到实体经济中提供了坚实基础。
过去10年,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一直被国家顶层战略设计所重视。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主攻方向。当年,人工智能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均不同程度提及人工智能,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而从“人工智能”上升到“人工智能+”,意味着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紧密融合,为各行业的应用创新提供强大支持,进而推动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和升级。“人工智能+”强调对传统产业各个功能的增强,旨在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形成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其重点在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对各个应用环境进行拆解,进而辅助制定决策、提供解决方案,增强生产环境安全性和便利性,提高生产效率,最终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总体上,“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整合互联网技术的连接特性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处理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创新要素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涉及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
笔者认为,这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助推作用,而“人工智能+”离不开“互联网+”全面贯彻实施的根基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