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前,我国网民规模突破11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近80%,面对网络空间衍生的新矛盾新风险与新诉求新期待,加强网络生态治理,营造清朗有序、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既是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益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必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践行新时代赋予网信工作的使命和责任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深刻洞察网络空间发展规律,鲜明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多次就加强网络生态治理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这为做好新时代网络生态治理工作、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动指南。
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重要保障。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求知求美、创新创造的重要平台,广大网民普遍期盼权威准确的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便捷高效的网络信息服务、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网络乱象屡禁不绝,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这就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加强网络生态治理为重要抓手,以“强治理惠民生”为使命任务,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现实需要。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成为驱动增长的新引擎。然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也相伴滋生和放大了诸多网络乱象和风险隐患,对市场秩序、社会信任和发展活力构成了一定的挑战。面对各类复杂网络乱象与深层矛盾,唯有持续深化网络空间生态治理,重拳整治突出问题,坚决涤荡污浊有害信息,净化网络交易环境,才能规范公平竞争秩序,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
涵养网络文明素养的必然要求。网络文明是伴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和体现。清朗网络空间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网络文明离不开网络空间的清朗,也离不开网络生态的持续向好。可以说,网络文明建设是网络生态治理更高层次的要求,良好的网络生态是提升全社会网络文明程度的基础。这就要求以加强网络生态治理、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为着力点,积极营造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的良好环境,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主流价值占领网络阵地,用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引导广大网民自觉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强化集中整治,坚决打痛打准网上各类突出乱象
实践证明,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是网络生态治理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2021年以来,我们持续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精心组织、周密谋划,重拳治乱、精准治患,持续净化网络空间。截至2024年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拦截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1.87亿条,处置违规账号13.56亿个,关闭下架网站平台2.44万家,网络生态持续向上向好。
强化调查研究,着力破解突出问题。为确保整治针对性,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地方网信办、网站平台、社会公众意见建议,将一段时间内各方反映最突出、打击整治最迫切的问题作为重点,纳入“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年度计划,对难点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重拳治理网上“饭圈”乱象,坚决遏制线下问题向线上传导、文娱领域向体育行业蔓延的势头。大力整治“自媒体”摆拍造假、蹭热引流等乱象,有效管控无底线博流量问题。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严厉惩治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等恶性违法行为,净化未成年人智能设备、模式、版块等专属网络空间。持续打击网红和MCN机构乱象,严管低俗炫富、打赏失度、恶意营销等问题,直播、短视频领域内容生态不断改观。
抓好过程监管,确保整治扎实有效。专项行动推进过程中,深入组织动员部署,要求属地和网站平台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岗。坚持“啃硬骨头”,从影响力大、问题典型、乱象突出的重点平台着手整治,以点带面,推动网络生态向上向好。持续压茬推进,建立工作台账,逐项对账销号,综合采用问题通报、约谈指导、责令整改、行政执法、移交违法犯罪线索等多种手段,确保各项整治任务落实落地。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多批次通报抹黑诋毁企业形象声誉、恶意炒作涉企公开信息等违规问题,4万余家企业直接受益,连续公布六批公共政策、经济民生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注重效果评估,防范问题反弹反复。网络生态问题乱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治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持续巩固整治成效,在专项行动结束后,组织对网站平台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围绕专项行动组织实施、系统建设、内容管理、制度修订等方面开展效果评估,提炼经验做法,查找问题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对于网站平台好的实践做法、创新举措及时进行总结固化,丰富拓展长效治理措施。建立健全常态化网络生态巡查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各类隐形变异问题,针对性调整治理重点,对数量增长快、传播扩散广的违法和不良信息始终保持高压严管态势,防范问题反弹回潮。
敢于创新突破,以精准施策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生态形势复杂多变,要求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实践,不断更新治理理念、丰富治理举措、迭代治理模式,工作效能获得显著提升。
创新治理理念。深入研究互联网技术发展规律、信息内容传播规律和网络生态治理规律,深刻把握安全和发展、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辩证关系,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坚持问题导向,做到一企一策,一类问题一个方案,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克服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在账号管理、资质规范、链条治理等方面积极实践,不断丰富拓展网络生态治理新方法新路径。密切关注AI生成等新技术新应用动向,研究提出防范内容风险、推动健康发展的治理思路。
创新治理手段。把握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出一招则能制胜”的治网之策。展示账号IP地址归属地,公示账号所属MCN机构,网络水军带节奏、恶意营销等情况明显减少。全面取消明星艺人个人榜单,基本实现全网“无榜可打”,粉丝无底线追星行为得到遏制。指导平台上线“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创新功能,完善用户兴趣偏好管理服务,算法推荐内容多样性明显提升。
创新治理模式。坚持系统思维,通过体系化治理实现治理成效倍增。抓住“自媒体”乱象的“七寸”,从信息标注、账号资质、变现渠道等入手,精准斩断“自媒体”违规利益链条。将“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创新性提出终端、软件和应用商店三方联动治理思路,强化保护合力。建立完善网络暴力跨平台预警机制、“一键防护”功能,理顺网络谣言全链条治理流程,有效防范热点事件网暴风险,推动“真相加速跑赢谣言”。建立网络水军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深挖严惩黑灰产链条,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问题。
立足长效治本,夯实网络生态法治基础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近年来,我们立足管网治网实践,抓顶层设计、抓夯基垒台,围绕网络信息内容治理先后制定出台50余部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内容治理“四梁八柱”已经夯实。发布实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首次以网络生态治理理念统领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细化明确了“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为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刚性约束和制度支撑。印发《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首次系统提出网站平台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10项工作要求,着力破解网站平台认识偏差、管理失范、能力不足、效果不彰等突出问题。推动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起草制定不良信息分类办法和重点平台认定办法等配套措施,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提供法治保障。
细分领域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为适应网络空间快速发展新形势,坚持“大块头”与“小快灵”相结合,不断完善垂直细分领域法律法规,依法治网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彰显。发布“饭圈”十条,针对性破解“饭圈”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无底线应援等突出问题。制定“自媒体”管理13条,从信息来源标注、营利行为规制、粉丝数量管理等方面划底线、立规矩,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出台《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细化预警保护、实时处置、溯源追责等全链条工作要求,明确行为边界和违规责任,纠偏“法不责众”的不当认知。制定用户账号、直播营销、移动应用程序、弹窗推送等方面规章制度,为加强相关领域网络内容管理提供明确依据。
制度落地落实效能持续显现。“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法规的生命力主要在于执行。我们狠抓法律法规落地落实,加强政策解读和监督指导,制定网络水军、违法信息外链认定指引,印发涉未成年人违法违规问题处置案例,切实提升执行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督促网站平台对照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合规建设,平台内部管理机制、社区规则不断健全,网络生态常见问题得以有效防范治理。
坚持系统发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信息革命大势、把握治网管网工作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强调“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为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指导。
下好协同联动“一盘棋”。管网治网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参与主体多,涉及领域广。始终坚持“一张网、一盘棋”,注重统筹、强化协同,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一是着力健全完善网信工作组织体系。中央、省、市网信三级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网信工作格局。二是积极构建协同治理格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通报会商、联合执法协调机制,真正打通治理链条,深化治理效能。三是推动构建平台联动机制,整合重点平台资源优势,实现线索共享、联动处置,全方位压缩违法违规信息生存空间。
打好平台治理“主动仗”。网站平台作为网络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主阵地,是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关键力量。各平台积极开拓思路、大胆探索,切实守好网络治理“第一道关口”。主动排查风险隐患,网站平台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对照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自主下架关闭容易对网络生态造成负面影响的产品和版块,有效防范内容风险。主动开发功能应用,根据治理需要,平台先后上线争议标签、附注、一键关联辟谣内容等产品功能,有效提升辟谣信息触达效率,防止虚假信息误导公众。主动试点特色项目,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络暴力治理等方面,探索实施特色公益项目,组织创作者群体发起反网络暴力联合倡议,联合权威媒体制作主题公益作品等,有力回应网民关切。
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效能。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畅通网民参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渠道,健全完善受理处置反馈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管网治网工作中来。发挥网络社会组织枢纽作用,通过搭建跨领域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发力,推动政府监管要求精准转化为行业自律标准。持续办好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以丰富活动载体倡导网络文明、网络诚信理念,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共同筑牢清朗网络空间的“防护网”,让文明新风在网络空间蔚然成风。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要牢牢把握网络强国建设的时代方位与历史使命,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着眼互联网发展全局性基础性工作,着眼解决管网治网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着眼防范应对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持续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利剑出鞘精准打击网络违法与不良信息,久久为功凝聚治理合力,真正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增量”,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澎湃数字动能。(作者:中央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 张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