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推荐

《求知》杂志:“党管数据”让数字化有力度有速度更有温度

《求知》杂志   |  2022-06-21 15:01:36

——访天津市委网信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芸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深化,正加速从“网联”向“物联”“数联”“智联”跃迁,给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十四五”规划开局以来,天津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津心办”“津治通”创造城市“智”理新模式,“健康码”“大筛系统”助力疫情防控,远程办公、线上教学广泛普及应用,数字经济实现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数字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感受深切。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如何谋篇布局、精准发力建设数字天津?近日,市委网信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芸接受了《求知》杂志专访。

记者:“十四五”时期天津市数字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王芸:万山磅礴看主峰,大潮奔涌好起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强调要“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信息时代和数字文明的发展大势,为推进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第五篇专门设置“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内容,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战略部署。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也用专门章节对“打造数字天津”作出安排,这彰显了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围绕赢得数字时代竞争新优势,坚持把握发展趋势与发展现状相结合,天津市出台了“十四五”时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等网信领域“1+7”规划,擘画了全市网信事业发展新蓝图。

“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将着力打造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网络治理规范有序、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网络基础设施泛在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服务普惠便捷的网络强市发展新格局,让网络信息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城市数字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网信战线承担的重要职责使命。当前,天津市正处于城市数字化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市网信战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把智慧和力量聚焦起来,围绕网络强市、数字天津建设目标,推动天津在数字化大潮中乘风破浪,驶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记者:近年来,天津市创造性地探索“党管数据”,并形成城市“智”理的新模式,引发全国关注,提出“党管数据”的工作思路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芸: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党管数据”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践行为民宗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适应数据获取、分析和运用带来的新任务新挑战,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数据”,才能确保大数据发展应用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和道路前进。

围绕“党管数据”应该“管”什么、怎样“管”,我们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明确了“党管数据”不是大包大揽,不是一“揽”无余,而是增强“统”的意识,管战略、管基础、管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坚持管战略,在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好先手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强力推进“三级确保、四级建设、多级完善”网信工作体系,全市16 个区、40 个市级部门、24 所市属高校、249 个街道(乡镇)独立设置网信办,23 个市级部门和16 个区的686 个党政部门在内设机构加挂网信办牌子,5393 个社区(村)组建了网络信息员队伍。整合全市35 家信息服务机构组建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市级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和数据资源管理等工作。通过构建“一张网”“一盘棋”网信工作格局,保证了各领域、各层级的大数据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已形成《天津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天津市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 年)》《天津市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暂行)》等具有系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政策体系,初步建成数字化发展的“四梁八柱”。

坚持管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百丈高楼千丈基,基深楼高立天地。”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统一电子政务万兆骨干光网,全网光纤路由达6.4 万芯公里,全网接入单位达10559 家。建成具有13.9 万核计算能力和97.1PB 存储规模的政务云,为全市57 个市级部门业务系统提供“按需、动态、可靠、高效”的硬件支撑和运维保障服务。我们持续深化公共数据供给侧改革,打破数据壁垒,整合数据资源,全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已接入68个市级部门、16 个区以及5 家公共服务机构,累计数据共享量超过2763 亿条,为公积金提取、法律援助等170 余个应用场景建设提供数据共享,对外开放数据超过9200 万条。

坚持管重点,织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屏障。“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维护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知道风险在哪里。我们坚持规范与保障、安全与发展并重,鼓励和支持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规范发展。出台《天津市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修订《天津市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制定数据安全信息备案、监督检查和APP 评估监测等3 个地方标准。着眼新业态新形势,率先建立网络数据安全执法体系,建成数据安全监督管理平台,率先成立全国首支网络数据安全执法队伍,开展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等系列行动,真正让法律长出“牙齿”。构建市区两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使全市网络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记者:在建设网络强市、数字天津过程中,天津市是如何激活和释放数据价值的?

王芸:数据被称为“21 世纪的石油”,蕴藏着巨大价值。我们通过三个“下功夫”,让大数据释放大价值、爆发大力量,推动数字经济更有速度、数字服务更有温度、数字治理更有精度,助力网络强市、数字天津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上下硬功夫。数据能大幅提升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释放数据红利,助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数字化、数据经济化的必然趋势下,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数字化高质量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过程中,我们紧盯“战略性急需”,积极探索数据流通新模式,制定《天津市数据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设立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市场主导的数据交易服务机构,以创新培育大数据业务场景驱动数据交易业务。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健全以制造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转型为重点的数字经济“1+3”政策体系。信创产业形成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整机终端、应用软件的全产业体系,初步构建起“PKS”“鲲鹏”“海光”等自主安全可控产业生态。同时,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引育作用,对网信军民融合发展、大数据产业、数据安全等项目予以政策支持,赋能网信企业高质量发展。以网信大厦为基础培育形成的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已吸引410 家网信企业入驻,“北方声谷”引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30 余家,成为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在让数据更好地造福群众上下实功夫。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开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做到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我们立足网信工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放管服”在天津落地落实的努力方向。“一网通办”平台“津心办”自2019 年上线以来,已迭代升级至3.0 版本,实现1800 余项服务事项“指尖办”,累计注册人数已超过1650 万,访问量超过7.4亿次,持续助推政务服务智能化、便利化,让老百姓的事顺心办、精心办、尽心办,成为市民群众的“掌中宝”。大数据能着眼小需求,更能解决大问题,而要释放更多技术红利,找准民生痛点是关键。我们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分批建成20 个民生领域和生活品质提升应用场景。其中“银发智能服务”平台重点聚焦高龄独居老人居家关怀,覆盖全市2.6 万余户重点关爱人员,处置告警事件超1 万起,入选全国首批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

在运用数据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上下细功夫。“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天津市全力打造“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形成通用平台,同步构建数字“驾驶舱”,设计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辅助决策,打造41 个数字治理典型应用场景,助力实现智慧治城。“一网统管”平台“津治通”,依托网格化工作机制和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实现社会治理领域感知模式、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多维提升,与“津心办”实现数据互通、业务协同,推出“重大事项吹哨”“随手拍”等模块,建成社会治理统一入口,网格员提交问题,平台按治理事项9 大类38 小类、239 项,快速分发任务,转给哪个部门、用时多久、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全流程可见,只要线上“吹哨”,就能线下“报到”,让街道社区精准触达居民的生活末梢。目前,“津治通”已在16 个区、281 个街镇、6127 个社区全面贯通,累计办结社会治理事件超1208 万起。同时,完成全国唯一的“互联网+监管”系统多级联动应用试点建设,汇聚市区两级700 余个部门监管数据5.9 亿余条,赋能全市2.55 万名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21 万次,累计向国家平台推送各类监管数据2.25 亿余条。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天津是如何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助力疫情防控的?

王芸: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检验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程度和社会成效。天津数据战“疫”是“党管数据”探索的生动实践,通过充分发挥信息化大数据优势,做好“健康码”“大筛系统”(全场景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和日常防控三方面重点工作,以“小切口”开拓“大格局”,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不断跑出加速度。

打造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数字通行证“健康码”。“健康码”系统是由天津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于2020 年2 月29 日正式上线,并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持续迭代升级,现已上线“场所码”、疫苗接种完成标识“津盾”、“场所码”删除、代办环节身份验证等功能,集成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核验、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信息等多项查询功能,实现了亮“码”通行,一“码”走津门。自疫情暴发以来,“健康码”自主申领人数已达2650 万人,累计亮码达68 亿次。我们通过“健康码”进行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及时掌握“橙码”人员动态变化,确保精准赋码、及时转码,有力有效助力疫情溯源。利用“场所码”数据“穿针引线”排查重点场所、关联人员、关联场所,助力提升流调溯源工作精准度。“健康码”还实现了和“津心办”“津治通”两大平台联动,及时将自动识别的“红码”“橙码”人员信息推送至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纳入线下疫情防控体系,实现对不同人群的分类管理,形成“大数据+网格化”疫情防控工作闭环。

“大筛系统”助力打赢“奥密克戎”遭遇战。2022 年新年伊始,“奥密克戎”疫情突发,天津成为首个应战的中国城市。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战时看平时”的过硬基本功,用“代码”的精度、数据的温度,跑出了战“疫”加速度。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我们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前的36 小时内,紧急搭建完成并上线“大筛系统”,变“您扫这儿”为“我扫您”,做到“百姓操作少,有序不断档”,用算法优化流程,用统计查找漏洞,用业务流驱动数据流,用数据流规范业务流,为天津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服务与支撑。“大筛系统”自2022 年1 月12 日12 时上线以来,已支撑全市多次“全民大筛”及重点区域、重点人群核酸筛查工作,群众信息采集环节由第一轮检测时等待3 至4 个小时,变为下楼10 分钟完成,确保采集工作高效流畅。我们还在“大筛系统”基础上准确预判需求,陆续上线“核酸检测筛查采集信息查询”“补充登记”“数据碰撞比对”“录入身份证信息生成二维码”“天津市核酸检测阳性信息系统”“核酸检测结果汇总统计助手”六大功能,进一步织密疫情防控网。

全面强化疫情防控日常支撑保障。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的严峻形势,我们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整体支撑能力,通过扩容计算存储资源,提升整体系统的稳定性,投入高性能硬件资源配置和技术力量支持,全力保障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统一身份认证、“津心办”“健康码“场所码”等系统正常运行,确保在疫情“大考”中扛得起、顶得住。依托“津治通”的“涉疫人员全周期服务管理系统”,将多渠道涉疫人员信息全部纳入服务管理范围,形成“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疫情防控格局,实现“人数清、人头清、位置清、管控情况清”。“津心办”上线“防控疫情天津在行动”服务专区、“来津报备”系统、实名购药功能等,这既为群众提供便利,又通过大数据技术不断助力疫情风险监测。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无疫状态、“晴天”环境中,可以放开手脚干活,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晴天”“雨天”环境并存,我们必须习惯“带伞干活”。我们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把“伞面”加大,把“伞骨”加强,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彻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动应对“风雨”,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