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今有味:津派文化的多元魅力
|
介就是天津
|
天工开物
|
“链”上天津
|
“津”非昔比
|
百面绘天津
|
鲁班工坊环游记
|
见行见效 津彩绽放
|
2025夏季达沃斯前瞻
|
节气里的大美天津
|
四海声评
|
天津网络法治时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聚焦2025全国两会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天津网信系统实施“六项重点工程”
|
2025天津两会
|
2025上合组织峰会
|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
天开高教科创园
|
网信普法
“现在是17点30分,服药时间到了,请您按时服药。”在天津市红桥区桃花源养老院,人工智能语音响起,护理员刘芳立刻有条不紊地梳理各类药品并拿给不同老人服用。
“老人们年纪大了,或多或少有些慢性病,有的一天要吃五六种药,哪些饭前服用,哪些饭后服用,都要格外留意。”刘芳说,“现在好了,有了‘小康’这个小帮手,什么时间该让哪位老人服用哪些药品,它会提醒我,压力减轻不少。”
刘芳所说的“小康”是智能健康管理机器人。红桥区为进一步推进“智慧养老”建设,今年,该区民政局联合天津市福老基金会为全区养老机构配备了这一智能设备。
在AI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支撑下,“小康”可以让老人享受舌诊、脉诊、私家健康团队服务及线上诊疗,对老人体征实时监测,并将数据同步发送给家属和签约医生,一旦发现某一项健康参数异常,也能及时发送提醒。同时,只要家属的手机装上相关APP,通过“小康”的大脑袋,就能轻松实现视频通话,解决了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问题。此外,‘小康’还会唱戏、唱歌、播放广场舞曲等等,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别样的趣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红桥区把为养老机构配备智能设施这一工作列入全区今年的20项民心工程之一,通过AI智能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为老人们提供更智能、精细、高效的服务。